專訪|一個畢業後沒在中國工作過的 27 歲女生,如何回中國創業不到 4 年,已有上億人都認識她?

(此篇文章在2018.01.24首刊於 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,標題為「艾誠:中國最會採訪大人物的自媒體,被黃袍加身的創業典範」)

從求學到就業

2012 年,經過了中國傳媒大學、北京大學的洗禮,及聯合國發言人助理的歷練,24 歲的艾誠從哈佛大學畢業了,進入一個大家都搶得頭破血流的工作-世界銀行投資顧問,年薪 12 萬美元,但隔年拋下高薪,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拋來的橄欖枝,成為駐紐約的財經評論員,「(這是)我人生最幸福的瞬間」艾誠如此定義。這,是有媒體夢的艾誠。

然而,在曾經一個月飛四個國家、與世界各國領導人對話後,「突然覺得我想幹一件事,就是好好地訪問人,於是就離職了。」艾誠回憶道。這,是有理想的艾誠。

有理想很好,那下一步呢?有趣的是,回國後的艾誠其實沒什麼想法,此時各方邀約上門,包括廣播電台、電視、影音平台、雜誌等等,都希望她去開人物專訪節目及專欄。

但畢業後根本沒在中國工作過的她,內心充滿恐懼,腦筋一轉,「我想,如果我可以與頂級人物對話,把音訊給中央人民廣播電台,把影音給電視台,把圖文給雜誌,也許我可以繼續活下去。」就這樣,2014 年《艾問》誕生了。這,是為你而問的艾誠。

從媒體人到自媒體

「應該要有人做更好的節目,好好記錄這個時代的人物。」艾誠自敘對此有瘋狂的執念。創立《艾問》後,她目標是專訪中國十個行業的十位商界領袖,於是我拋給艾誠第二個問題:沒了央視這塊金招牌,對象又都是重量級大老,如何約訪?

艾誠說了第一位受訪者的故事。

當時中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正因在美國上市的股價大跌而傷腦筋,總裁俞敏洪拒絕所有採訪邀約,沒人成功,於是艾誠直接跑去總裁會出席的地方「正面對決」,總裁去哪、她就去哪。「我就坐在他身邊,像唐僧一樣,一直用各種理由邀請他,並跟他表達我們不是一個簡單的採訪。」

終於,艾誠唐僧式地執著感動了俞敏洪,敲開首位受訪者的大門,接著陸續完成中國房地產大亨馮侖(北京萬通實業創始人)、中國空調狂人董明珠(格力電器董事長)、中國娛樂大亨王中軍(華誼兄弟創始人)等十位商界領袖專訪。

艾誠還有一個特質,「我相信我做的事情,就像馬雲不只能說,還相信自己所說的,所以能感動團隊和嘉賓。」這,是有熱情的艾誠。

節目播出後,在網路上大受歡迎,中國所有的主流財經媒體,像是中央人民廣播電台、經濟之聲、中國經濟觀察報、電視台都搶著要播她的節目。

聽到這裡,你可能心裡會想:「太好了!那就抓緊機會,大做特做!」不,好看的故事都不是這樣發展的。其實在做完第一期節目後,艾誠對下一步完全沒想法,所以打算去某個平台當人物記者。然而,這時有件大事發生了。

從沒有想法到成為中國創業的典範

「有一天李克強總理突然在大會上提出雙創,鼓勵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。我從來都沒有想自己做一個創業者。(結果)我的電話都被打爆了,北京日報、電視台很多媒體要採訪我,我說訪我什麼?他們說,妳響應國家號召,妳是創業典範,妳是哈佛女主播。我說我不是啊!他們說沒關係,你就是,我們就需要妳這樣的人物報導典型,我就這樣子接受很多的專訪。」

艾誠說,偶然之間,《艾問》變成了一個 IP(Intellectual Property,智慧財產權),除了「艾問要做中國的福布斯」、「艾問問頂級大咖,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」,關於她的各種言論,除了正面的、也包括負面的,開始甚囂塵上,質疑她的成功並不是靠實力。「這就是大勢所趨,使得我就沒有辦法再解釋其實我不想創業。那怎麼辦呢?我沒辦法講。」這,是勇於扛責的艾誠。

這下好啦!「響應國家號召的創業典範」還是得繼續下去,這時艾誠發現,年輕人開始盲目瘋創業,但新創應該是一種精神,不應該是一種運動。於是 2015 年她決定做一個系列叫《創業的常識》,邀請十三位中國投資圈最有話語權的頂級投資人來指點迷津。

從訪問商界大咖到訪問創投

這回艾誠在受訪者心中的「地位」不一樣了,加上題目切中市場要害,所有人無一拒絕,很多基本上不接受媒體訪問的投資人也對她敞開大門。

其中讓她至今難忘的是:「我記得那時候訪其中一個頂級投資人李開復先生(創新工場董事長、前 Google 全球副總裁),當時在治療癌症,他是特意從台灣飛到北京來接受我們訪問,我當時好感動啊!」這件事大大鼓勵了艾誠,代表她獲得受訪者的高度信任及肯定。這,是有觀察力的艾誠。

從訪問創投到訪問創業家

時間來到 2016 年,中國年輕人創業潮的進展是:蜂擁而至地生,卻也飛蛾撲火地死。艾誠認為,「不死」比「發達」更是一個創始人應該考慮的問題。

於是「創業如何不死?」成了第三期主題,最終找到十位曾經出生入死、搞砸過事業的中國創業家,願意分享「失敗」經驗,得出《創業不死法則》。光想像要邀請到人上節目談失敗已經很難,同一年,她還推出《每日艾問》直播。

從企劃節目到日更直播

「這簡直就是給自己挖坑!」艾誠自嘲著說,因為《每日艾問》是中國第一檔直播而且日播的節目,真的很瘋狂,尤其每日晚上九點,必須點評一個熱點人物,還要搭配相關圖文和影音解讀,這必須耗費多大的精力和毅力。

不過這樣的瘋狂果真威力強大,尖峰時期曾有一百萬人同時在線觀看。而這些成果和努力並沒有被忽視,艾誠在 2016 年獲頒富比士雜誌 30 歲以下 30 位亞洲人物,是榜上唯一靠著「訪問人」而獲獎的華人女主持。介紹到這裡,我會說,這,是戰鬥力十足的艾誠。

從企業家、投資人以及創業家角度談完「創業」後,2017 年和 2018 年開始「放眼未來」,同樣是《艾問·頂級人物》,但形式從過去單人訪談,升級為劇場版的大咖辯論 PK。

聚焦新金融、新科技、新零售、新媒體等十三大行業,主打「關於未來,全世界最懂生存法則的人都在這裡」。

為什麼這麼做?「妳說完全是因為妳自己想做嗎?不是,它有時候是被需要做。妳被需要,各種元素使然。」艾誠面對自己的使命,態度很坦然,因為明白有天可能不再被需要,所以要 All In、全力以赴、堅持。

從自媒體到品牌傳媒

創業三年多,《艾問》已是一個記錄時代人物的「全媒體平台」,內容發佈通路從電視、廣播、雜誌、網站、視頻(影音)、音頻(音訊)、出版書籍,到籌辦論壇,甚至是結合大數據發布產業影響力指數,打造出多層次產品鏈。

據《艾問傳媒》資料提供,一年在中國大陸締造的曝光量高達 12 億,光是一支影音在不同視頻和音頻平台上,一週就有 60 萬播放次數,這樣的成績對於一位創業三年的獨立媒體人來說,非常不簡單。

以臺灣人角度來看的話,真的只是因為中國人多、市場大嗎?艾誠的自述我很喜歡,「如果說我有什麼核心競爭力的話,那就是勤奮,控制不住的勤奮。」

雖然公司靠著授權、廣告收益、服務(線下論壇、人脈串接),早已收支平衡,並在中國財經界具有非常高的能見度,但在紀錄了 1200 多位創業者、企業家和投資人的故事後(截至 2018 年),因為讀過太多絢爛的、消亡的、猥瑣的、貪婪的無數種人生,艾誠篤信要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屋頂,視「向死求生」為信仰,因為「知道得越多,就越平常心」,她說。

不甘於只是一個時代的記錄者,她說:「你一直是記錄人物,記錄時代,你並沒有參與這個事件。但如果你可以用資本參與建設的話,那會更有意義。」現在艾誠同時還是個總規模近 60 億人民幣及 40 億美元的賽富基金最年輕投資合夥人,專注在媒體和數據方向的投資。

不是被風吹的豬,而是乘風行的鷹。這,是眼光精準銳利的艾誠。

以上文字版權由洪婉蒨所有,如有轉載需求,請來信詢問或私訊臉書粉絲專頁,謝謝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REPORTERANNE/
hwanchien@gmail.com

Facebook Comments